(閱讀時間約6分20秒)
溝通能力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人生的品質。然而,一般人都沒有去正視這個問題。每當溝通遇到瓶頸時,只想著要多花一點時間來加強溝通,但溝通思維永遠是那一套,還期待能因此就讓共識的大門為之敞開。大陸媒體人樊登就形容這種思維叫做「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舊的地圖永遠無法為我們找到新大陸,要強化溝通能力,我們得探索一套新的戰略藍圖。
各位一定都印象很深刻,每當政府洋洋得意的在說明政績的時候,通常都會伴隨著許多數字,像是今年的GDP達3.5%、通貨膨脹率控制在0.8%以下,或是吸引國外投資達九千億等等這些專業術語或數字。然而做為一般老百姓的我們對這些數字卻很無感。你可能會很納悶,不是有一句話說數字與事實會說話嗎?為什麼這些數字與事實對我們都說不了話了?
其實,我們也不要笑政府這些官僚不會溝通,等輪到我們上場的時候,我們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
我們真的會溝通嗎?
你一定常常聽人家說:「我都是為你好,聽不聽隨你!」,或是「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腦筋有問題啊?」想想看,如果我們經常把這些話掛在嘴上,我們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嗎?如果我們把這些話都看成是無關痛癢的小事而不在意,事實上,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遠離我們本該有的幸福的人生。
各位想一想我們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什麼?想辦法讓小孩的視線離開手機螢幕、為太太今天所穿的衣服給出意見、讓老闆批准你提出購買新電腦的申請、跟客戶敲定拜訪的時間等等。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事全都關係到溝通。
溝通幾乎是我們每天最頻繁、重複做的一件事。可是這些溝通的結果常常是,小孩陽奉陰違,當你的視線離開了,他的視線又馬上回到手機螢幕上;對太太穿著所做的誠實評價,經常惹得太太心情不好,甚至翻臉;老闆對電腦採購的申請問東問西,一臉懷疑有購買的必要性;客戶常常會找藉口,不是最近比較忙就是要開會來推托你的拜訪請求。
我認為大多數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問題就出在「溝通」能力上,但弔詭的是,溝通能力既然是我們每天最需要用到的技能,但是翻開我們的技能學習記錄,我們會赫然發現溝通能力竟然在記錄上是缺席的。我們就這樣讓我們不成熟的溝通能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品質,而我們卻麻木以對。
這原因很可能是大多數的人都覺得:還好啊,我的溝通能力不是那麼差吧!
這也是你的經驗嗎?
我來跟各位分享一個自己的小故事,各位也一定都經歷過這種場景。
大學畢業後,我很想進入外商公司工作,因此就寄出履歷跟自傳去應徵3M公司的一個職缺。
當時一般人寫自傳的通用格式大致是這樣的:
「我叫某某某,我畢業於某家大學什麼學系,家裡有爸爸、媽媽,還有四個兄弟姐妹。我在大學時學到了什麼東西,讓我掌握了哪些技能,我希望能把這些學到技能發揮在工作上,也期待能跟貴公司一起成長。希望公司給我一個機會。」
當時,我知道要在幾百封求職信中能被看見而得到稀有的面試機會,光靠我平凡的資歷,希望很渺茫,因此,我一定,而且必須要好好的跟3M的HR部門溝通,讓他們注意到我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我捨棄了通用的格式,我在自傳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如果能用一隻動物來形容我的話,我認為美洲豹很像我,因為美洲豹有三個特點,速度快、企圖心強,而且永不放棄。我就用這三點來說明我為什麼適合這個工作。」
各位,如果你是HR的招聘人員,在看遍了千篇一律的自傳後看到我這一篇自傳,你會不會提高給我面試機會的可能性?
你能想像嗎,這篇自傳變成了我人生的轉捩點,讓我如願地進入3M公司工作,讓我從一個土裡土氣的鄉下小孩,逐漸蛻變成一個具有國際觀的職場人士。一個在大多數人經常不在意的良好溝通,為我開啟了精彩人生的道路。
人生第一等重要的技能
人生的轉折點大都發生在我們不經意的事情上。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依‧包美斯特用開車的行為來比喻我們的人生。他說:「我們開車時,有95%的時候是直直往前走,但決定我們會到什麼地方的,則是轉彎。」¹
我們的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依著我們的直覺直直往前走,但在那一小部分的時刻,就像轉彎,才是決定我們人生格局的轉捩點。那一小部分的時刻,例如寫一篇自傳,大都牽涉到我們怎麼想,如何溝通,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都太輕忽了那些關鍵時刻,讓它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影響著他們的人生。
因此,說「溝通能力是人生第一等重要的技能」並不為過。但實際上,它被重視的程度,卻遠遠不如它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每天汲汲於想追求美好的人生,卻沒好好反省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追求。
你了解你的溝通能力嗎?
或許就像前面提到的,大多數的人都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還行,因此也就沒有感到溝通能力不足的急迫性。好,我列出幾個問題來幫你檢視一下你的溝通能力如何。請你不要做太多思考,直覺地回答這幾個問題。
- 我認為人們可以做「理性」的溝通,所以真理會越辯越明。
- 我認為要做出好的判斷與決策,必須要「理性」,不可以有「情緒」。
- 我不會有雙重標準,在論斷別人的行為所用的思維邏輯,跟用在論斷自己時是「同一套」邏輯。
- 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會有那麼一個唯一、而且能被所有人共同認同的「真相」存在。
- 我認為數字與事實「會說話」。例如,一家公司去年加薪5%,今年加薪30%。從這些數據顯示他的員工會很高興。
- 我常說「這件衣服賣得太貴了」、「那個人看起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那家湖南餐館的菜太辣了」類似的話,我認為我說這些話的時候是理性的。
- 我常想不通跟我政治立場不一樣的那些人到底腦筋有沒有問題。
- 我觀察到一件「事實」時,我會常用「推論」的方式說出來。比如,我看到朋友的小孩因寫功課時打瞌睡這件事實而被朋友責罵,我不太會先去描述「事實」做分析,而是直接說:「你對小孩子太嚴厲了吧!」
如果你對這幾個問題有一半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或是你的直覺告訴你這些問題一定有貓膩,但你也說不清楚,那麼,我跟你保證,你原應有一個比現在更美好的人生,你現在看不到,就是因為你有溝通的危機。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這些問題都牽涉到複雜的「人性」,「人性」使得這些問題的答案變得似是而非。
要真正了解這個世界,必須先了解「人性」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稱為行為經濟學之父的理查.塞勒就指出,人類為什麼會做出種種不符合經濟學理性模型的行為來,就是因為經濟學家用虛構「理性」的經濟人來取代真實的人類。真實的人類經常做出所謂的不當行為,這意味著理性的經濟模型預測能力很差。因此他呼籲人們不可再找藉口,而應該發展一個將「人性」的存在與關聯性納入考量的經濟學研究方法。²
同樣的,我們也不應該再欺騙自己是理性的,欺騙自己能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或決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性」絕對不會缺席。因此,認識「人性」,才是你想成為一位優秀的溝通者必須修練的第一課,也是通往美好人生的第一道關卡。
我們在人類心智的運作機制下,常常會做出偏誤的判斷與決策,但我們卻也常常不自覺地去為這些偏誤的判斷與決策找理由來合理化,更弔詭的是,我們竟然也常常欺騙自己去相信這些合理化的理由,卻從未察覺問題是出在自己心智邏輯的偏誤上。
就像我們人生每一個關鍵時刻的改變,都一定會受到別人與環境的影響,譬如是否要接受一個艱難的挑戰,周圍的人可能會跟你說:「現在不是已經過得很好了嗎,何必活得那麼辛苦,就算是實現了願望又怎麼樣!」等等的風涼話。但是,因為受這些影響而做出退縮不前決定的,卻是你自己,雖然你的心智邏輯為你的行為合理化,讓你一直以為那是別人。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舉世聞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的人生觀是:「別相信自己」。他說:「要真正了解這個世界,必須先了解『人性』,特別是我自己。我對上帝是否存在一點興趣也沒有,但為什麼有人會相信有上帝,這個問題才讓我好奇。」³
智慧的開端
因此,康納曼指出,真正的問題不在決策或行為本身,而在為什麼會導致這個決策或行為的原因。能理解人們這些共有的心智邏輯偏誤,我們才能體會別人為什麼會做出我們認為不理性的決策或行為出來,這樣,我們才能用更寬容的心去看待別人的所做所為,因為那是你我共通的人性,我們也會傾向做出類似的決策或行為來,只是,可能當時你因情境的不同而無法察覺罷了。當我們可以領悟到這一點,就會逐漸改善我們溝通的心態,這就是智慧。
培養溝通能力不一定會讓你變得更聰明,但一定會讓你變得更有智慧。
參考文獻 (Reference)
1.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5), 1252.
2. Thaler, R. H., & Sunstein, C. R. (2009). Nudge(推力):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Penguin.
3.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快思慢想). Macmillan.
Pingback: 學會溝通01.溝通,人生必修學分的第一課│鍾添旭老師 – 沙漏時計 ZANDCLASS
很讚的內容 ,成功的人找方法,不找藉口!!
感謝TERRY老師的分享,極為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