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rry
- 沒有評論
在現代的簡報設計中,「Assertion–Evidence」(斷言–證據)投影片結構因其能夠增強聽眾理解力而逐漸成為主流。該方法的核心是通過清晰簡潔的斷言來引導聽眾,並輔以有力的視覺證據來支持每一個斷言,從而構建出更具說服力和視覺吸引力的簡報內容。以下將以步驟的形式,詳細說明如何製作一份高效的Assertion–Evidence投影片,並探討每個步驟應注意的事項和可能犯的常見錯誤。
- 確定內容並準備資料
製作Assertion–Evidence投影片的第一步,是確定簡報的核心主題,並根據該主題選擇相關資料。在這一步,資料的篩選至關重要,因為過多的冗餘資訊會干擾聽眾理解核心訊息。
步驟:
- 首先,根據簡報的目標,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
- 接著,從資料中選擇最重要的訊息,避免次要或不相關的內容,以免分散聽眾注意力。
- 最後,將資訊分成幾個子主題,每個子主題應當具體且與整體主題緊密相連,這些子主題將會成為後續每張投影片的主要內容。
注意事項:
- 應確保每個子主題具有清晰明確的重點,避免過於零散,這樣可以幫助聽眾更好地理解整個簡報過程。
- 資料的選擇應緊扣主題,不應包括裝飾性的資訊或過於複雜的內容,這會增加聽眾的認知負荷。
常見錯誤:
- 一些簡報製作者傾向於在投影片上呈現過多的資訊,這不僅無法提高聽眾的理解,反而會讓重點模糊。
- 資訊過於分散,無法形成邏輯性的敘述,讓聽眾難以跟上簡報的進程。
- 撰寫清晰的斷言(Assertion)
每一張Assertion–Evidence投影片都應該有一個簡潔的斷言句。這個斷言句應該清楚地表達該張投影片的核心訊息,使聽眾能快速理解該張投影片的重點。
步驟:
- 每張投影片只需有一個核心斷言,這個斷言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能夠明確表達該頁投影片的主要觀點。
- 斷言句應該能直接概述該張投影片所要表達的訊息,這通常是陳述一個事實、結果或結論。
注意事項:
- 斷言句應該具體而簡明,不應使用模糊或籠統的短語。例如,避免使用「介紹」或「結果」這樣過於概括的標題,應該具體說明「此實驗結果表明A方案更有效」。
- 每張投影片只能有一個核心斷言,避免混合多個概念,這樣會使聽眾難以抓住重點。
常見錯誤:
- 常見的錯誤是使用標題式的短語而非完整的句子來表達斷言。例如,僅寫「引言」或「結果」這樣的短語無法提供清晰的訊息。
- 還有一種錯誤是投影片上缺乏統一的主題,導致聽眾無法理解每張投影片的具體意圖。
- 設計支持斷言的證據(Evidence)
投影片中的證據應該用來支持每一張投影片的斷言,這些證據可以是圖表、圖片、數據或模型,並且應當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幫助聽眾理解該斷言。
步驟:
- 在每一張投影片中,提供視覺證據來支持斷言,這些證據應能幫助聽眾更直觀地理解斷言的內容。
- 證據應盡量以簡潔的視覺形式呈現,避免使用過多文字。
注意事項:
- 視覺化的證據應簡單明瞭,且與斷言直接相關。避免使用裝飾性圖片或過於複雜的圖示,這樣會讓聽眾分心。
- 確保圖表、圖示等視覺元素是解釋性的,這些證據應清楚展示如何支持斷言,而不是僅僅裝飾。
常見錯誤:
- 使用裝飾性圖片來填充投影片,這些圖片無助於提升聽眾對核心訊息的理解,甚至會造成干擾。
- 投影片上包含過多的視覺證據,這會讓聽眾感到困惑,無法有效支持單一斷言。
- 檢查一致性與可視性
在製作好投影片後,應確保投影片的整體設計風格保持一致,並檢查視覺元素的可視性,確保聽眾能夠清楚地看到並理解每個視覺元素。
步驟:
- 檢查每張投影片的字型、顏色、佈局等是否保持一致,這樣能確保整體風格的連貫性。
- 確認每張投影片上的證據是否足夠清晰,聽眾能夠在短時間內理解圖表或圖片的含義。
注意事項:
- 設計應保持簡潔一致,避免使用過多不同的字型或顏色,這樣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
- 視覺元素應簡單明瞭,避免使用過多細節,這樣會讓聽眾感到疲勞或混亂。
常見錯誤:
- 設計風格不統一,例如字體大小不同或顏色不一致,會讓聽眾感到視覺上的混亂。
- 使用過於複雜的圖表或視覺元素,讓聽眾難以快速抓住重點。
- 自我檢查與練習簡報
在完成投影片設計後,應進行多次檢查和演練,以確保在實際簡報中,能夠自然地展示投影片並解釋每個斷言與證據。
步驟:
- 在實際簡報前,檢查每張投影片的斷言和證據是否一致,確保每個視覺元素都能有效支持斷言。
- 模擬簡報過程,確保自己能夠流暢地解釋每張投影片的內容,並掌握簡報的節奏。
注意事項:
- 應確保每個斷言和證據都能在簡報時間內充分解釋,不應過度詳細描述,以免拖延時間。
- 簡報時應與聽眾保持互動,而不是完全依賴投影片上的文字或圖片。
常見錯誤:
- 過度依賴投影片上的文字,導致簡報者與聽眾缺乏互動,影響溝通效果。
- 在簡報過程中忽略了口頭說明的重要性,僅僅依賴投影片來傳遞訊息。
- 避免常見問題
製作Assertion–Evidence投影片時,一些常見的錯誤會降低簡報效果。以下是幾個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 問題1:將投影片當作演講稿使用,導致每張投影片上文字過多。
解決方案:控制每張投影片上的文字量,應以圖像或簡單的標註來表達核心訊息,將詳細解說留給口頭簡報。
- 問題2:投影片的結構不連貫,缺乏邏輯性,使聽眾難以理解簡報內容。
解決方案:根據斷言構建一條清晰的故事線,確保每張投影片在整體簡報中都有其邏輯位置,幫助聽眾理解全局。
結論
製作Assertion–Evidence投影片是一個強調簡潔和視覺效果的過程,通過這種結構,簡報者能夠有效提升投影片的條理性,並使聽眾更易於理解內容。在整個製作過程中,應確保斷言簡潔明確,證據具體有力,並經過多次練習以確保簡報的流暢性和互動性。這種方法不僅能使簡報內容更具說服力,還能有效降低聽眾的認知負荷,從而提高簡報效果。
參考文獻
Garner, J., & Alley, M. (2013). How the design of presentation slides affects audience comprehension: A case for the assertion-evidence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9(6), 1564-1579.
Garner, J. K., & Alley, M. P. (2016). Slide structure can influence the present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ation’s cont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32(1), 39-54.
參考文獻 (Reference)
- Bruner, J. S. (2009).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Fivush, R., & Haden, C. A. (Eds.). (2003).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rrative self: Development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Psychology Press.
- Somers, M. R., & Gibson, G. D. (1993). Reclaiming the epistemological other: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
- Richardson, L. (1990). Narrative and sociolog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19(1), 116-135.
- Ricoeur, P. (2014). Time and narrative, Volume 3(Vol. 3).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cQuillan, M. (2000). Introduction: Aporias of writing: Narrative and subjectivity. The narrative reader, 1-34.
- Ringmar, E. (2007). Identity, interest and action: 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Sweden’s intervention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東華書局。
- Hinchman, L., & Hinchman, S. K. (2011). Memory, identity, community: The idea of narrative in the huma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