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认知负荷:提升多媒体简报效果

        本文探討三大与投影片设计密切相关的核心理论: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多媒体学习原则(Multimedia Learning Principles)以及双编码理论(Dual-Coding Theory)。若能在製作投影片时遵循这些理论,不仅能显著提升简报者的表达效果,更能大幅增强听眾对內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优化整体沟通效率。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指的是个体在理解资讯时所需付出的努力、运用的策略以及处理讯息的能力范围。澳洲心理学教授 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提出,人类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与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由於学习过程主要发生在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区,讯息需经过消化与理解后,才能被编码並存储於几乎无限容量的长期记忆区。1

        然而,若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讯息超过了工作记忆的负荷能力,学习效果將大幅下降,甚至无效。因此,所有教学与讯息设计皆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以確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举例而言,在高质量的技术型简报中,视觉辅助工具(如投影片)常被用来帮助听眾理解复杂概念。在设计这些视觉辅助工具时,应特別留意避免造成过多的认知负荷,以提升资讯的可理解性,確保沟通效果最大化。

        人类的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可分为內在负荷(Intrinsic Load)与外在负荷(Extraneous Load),两者皆会影响学习效果。內在负荷源於资讯本身的复杂程度,例如向非专业人士讲解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时,听眾需投入大量的工作记忆来理解內容。相较之下,外在负荷则取决於讯息的呈现方式,例如简报者的表达技巧或投影片的设计品质。

        在简报过程中,简报者应透过生动化表达技巧,以降低听眾在理解內容时所面临的內在负荷,同时,在投影片设计上,应选择能够减少外在负荷的呈现方式,以確保资讯的易读性与理解度。若能有效兼顾內在与外在负荷的管理,即可显著提升听眾的认知流畅度(Cognitive Fluency),进而强化简报的影响力与学习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典型的投影片设计往往无法充分满足降低认知负荷的需求,这使得简报者在製作投影片时,需更谨慎地考量资讯的组织与视觉呈现方式,以提升讯息传递的有效性。2

多媒体学习原则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理查·梅尔(Richard Mayer)教授的研究,多媒体学习(Multimedia Learning)已验证並提出多项符合双编码理论(Dual-Coding Theory)与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的教学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强调视觉与语言资讯的有效整合,以及降低学习过程中的不必要认知负荷,以提升学习效果与讯息理解度。3

        梅尔共举出12项多媒体学习原则:

1.一致性原则(The Coherence Principle

在设计学习材料时,应遵循一致性与清晰性的原则,避免使用无关或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资讯。仅呈现学习者真正需要的核心內容,並搭配简洁的视觉元素,有助於增强理解与记忆效果。此外,良好的设计应帮助学习者整合关键概念,並清楚呈现概念之间的关联性。4

为了实现这一目標,可以自我检视以下几点:

  • 保持风格与设计的一致性:避免同时使用过多不同风格的视觉元素或字体,以减少听眾的认知负荷,防止不必要的干扰与混淆。
  • 確保多媒体元素的功能性:图片、绘图、音频或影片等多媒体应当与简报內容紧密相关,而非仅作为装饰或为了提升视觉吸引力而添加。
  • 审视內容的必要性:检视每一条讯息或视觉元素是否对於学习者理解至关重要,並思考是否有更精確或更直观的方式来传递相同资讯。此外,確保所用语言简明易懂,符合目標听眾的理解水平。

透过精心设计学习材料,减少不必要的资讯负担,不仅能提升学习者的认知效率,还能確保简报內容能够有效传递,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2.冗余原则(The Redundancy Principle)

当听眾同时阅读投影片上的文字並聆听简报者的解说时,可能会產生注意力分散效应(Split-Attention Effect),进而降低理解力。这是因为听眾需在投影幕与简报者之间来回分配视觉注意力,使工作记忆的可用容量减少,从而影响资讯处理效率。相较之下,若简报者透过口头解释投影片上的图形或视觉元素,则能促进视觉与听觉的互补效应(Modality Effect),帮助听眾更深入理解內容。5

为了提升简报的有效性,可以应用冗余原则(Redundancy Principle),透过多种感官通道(如视觉、听觉与触觉)以及不同的媒体形式(如图像、文字与影片)来强化学习效果。然而,若简报者已在进行口头解说,投影片应儘量以图像为主,避免冗长的文字敘述。若確实需要添加文字(例如作为讲义提供给听眾),则应確保內容简洁精炼,以减少认知负荷,提升资讯传递的清晰度与可理解性。

3.信號传递原则(The Signaling Principle)

若简报者能够清晰地呈现复杂概念的结构层次,並明確阐释各概念元素之间的关联性,便能有效减轻听眾的认知负荷3。在投影幕上精准呈现关键內容,可最大程度地提升学习效果。然而,若画面上充斥过多资讯,学习者可能难以辨识重点,进而影响讯息的吸收与理解。

为了提高简报的有效性,以下三项策略可作为指引:

  • 强调关键资讯:可透过加粗、变色放大字体来凸显关键词或標题,並在口头表达时重复强调重要语句,以增强听眾的记忆效果。
  • 运用视觉提示:使用箭头、符號、动画等视觉辅助工具,引导听眾聚焦於核心內容,並帮助其理解概念之间的关联性。
  • 適当运用空间设计:透过留白与段落分隔来区隔不同內容区块,减少资讯过载,使听眾更容易组织与记忆所接收的资讯。

透过上述方法,简报者可以有效优化投影片设计,使学习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內容,进而提升整体简报的影响力与学习成效。

4.空间连贯原则(The Spatial Contiguity Principle)

连贯性原则(Contiguity Principle)强调应尽可能减少不同形式讯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离,6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当学习者需要在分散的讯息元素之间建立联繫,以形成连贯的心理表徵(Coherent Mental Representation)7时,过度的资讯分离可能会加重其处理负担,进而影响学习成效。

研究显示,当相关的文字与视觉元素在物理空间上紧密排列时,学习者的理解与记忆效果將显著提升。因此,在设计教学材料或简报时,应確保图像与对应的解释性文字彼此相邻,以帮助听眾快速对应图形与概念,减少不必要的资讯搜寻与认知负担,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与內容吸收效果。

5.时间衔接性原则(The Temporal Contiguity Principle)

当相关的词语与视觉图像同时呈现时,人类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状態。因此,在设计包含大量资讯或多个步骤的投影片时,应避免一次性呈现所有內容,以免造成资讯过载並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为了优化学习体验,建议採用动態显示设计,並运用遥控翻页器逐步呈现图像,確保视觉资讯与口语解说同步出现。透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习者依序处理资讯,减少认知负担,並有效提升內容理解与记忆效果。

6.分段原则(The Segmenting Principle)

將大量讯息拆分为多个段落或阶段性呈现,比起长时间不间断地输入资讯,更能提升学习效果並减少认知负荷。因此,在进行简报时,建议將整体內容划分为多个模组,使听眾能够適时停顿、消化与內化资讯,避免因讯息过载而降低理解力。

此外,若一张投影片包含过多资讯,建议將其拆分为多张投影片,確保每张幻灯片的资讯量適中,以维持简报的可读性与吸收效率。透过这种结构化呈现方式,能有效提升听眾的专注度与学习成效,使资讯传递更加清晰流畅。

7.多媒体原则(The Multimedia Principle)

研究显示,透过图像辅助文字学习的效果优於单纯依赖文字资讯。8换言之,当文字与图片同步呈现时,学习者能更有效理解与记忆內容,相较於仅提供文字讯息的学习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成效。这一现象与双重编码理论相符,该理论指出,当资讯同时透过视觉与语言两种通道处理时,能够加强记忆与认知效率。

因此,若投影片同时作为简报辅助工具与学习讲义,则必须確保听眾能够独立理解內容。在设计投影片时,建议在图像上添加適当的解释性文字,以强化视觉资讯的意义。然而,需注意以下原则:

  • 保持文字简洁,避免冗长敘述,以减少认知负荷。
  • 將文字標註紧邻相关图像,確保资讯对应清晰,减少学习者在视觉搜寻上的负担。

透过这些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简报的可读性与资讯传递的效率,使学习者更容易吸收与应用所学內容。

8.模式原则(The Modality Principle)

结合视觉与口语解说的学习效果优於视觉与文字讯息的组合。这意味著,透过简报搭配口语讲解,比起单纯提供书面资料供听眾自行阅读,更能有效提升理解与学习成效。

因此,在进行简报时,应优先强调视觉呈现与口语解说,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內容。除非是为了定义关键术语、列出步骤或提供指引,否则应避免过量的文字敘述,以减少认知负荷,確保听眾能够专注於视觉与语音的整合学习。

透过这种方式,简报者能够有效强化讯息的传递,提升听眾的专注度与理解力,进而达成更佳的学习与沟通效果。

9.预习原则(The Pre-Training Principle)

具备基础知识的学习者通常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进行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开始之前,理解基本的定义、术语或概念至关重要。当学习者具备这些基础背景时,面对较复杂的视觉资讯或进阶內容时,將能更轻鬆地理解与吸收。

基於此原则,简报者可在正式简报前提供相关的基础学习资料,例如阅读材料、音频或影片资源,让听眾能够事先预习,提升学习效率。此外,这种方式还能减少简报过程中因基础概念不熟悉而產生的理解落差,使听眾更专注於核心內容,进一步增强学习成效。

10.人性化原则(The Personalization Principle)

相较於过於正式或生硬的语言,人们更容易透过非正式、对话式的语言进行学习与理解。因此,在简报中,简报者应避免使用过於专业的术语或复杂句型,而应以自然、贴近对话风格的方式传达资讯,使內容更具亲和力与可读性。

透过这种语言策略,不仅能够降低听眾的认知负荷,还能增强讯息的清晰度与吸收效果,进一步提升简报的影响力与学习成效。

11.语音原则(The Voice Principle)

人类透过真人语音学习的效果优於机械合成的电脑语音。这是因为自然语音具备语调、情感与语速的变化,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语言线索,从而提升理解与记忆效果。

然而,在简报情境中,此原则通常不构成问题,因为简报者大多亲自进行口头讲解,而非使用预录的合成语音。因此,简报者可专注於优化语调与语速,以进一步提升沟通效果与听眾的学习体验。

12.图像原则(The Image Principle)

在线上教学或简报中,相较於单纯显示讲者的谈话头像,搭配与內容相关的视觉辅助元素(如图表、动画或影片)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果。这是因为视觉资讯能够加强理解、维持学习者的专注力,並有助於知识的长期记忆。

因此,在录製教学影片时,建议在显示讲者头像以增强亲和力的同时,灵活运用 PPT、影片或动画切换画面,確保视觉与语言资讯相辅相成,以最大化学习成效並提升整体教学品质。

双重编码理论

        除了多媒体学习原则能够指导我们如何透过语言与图像结合的投影片来减轻外在认知负荷之外,双重编码理论亦提供了关键的启示。该理论强调,透过同时运用视觉与语言通道来处理资讯,可有效提升讯息的理解与记忆效果。

        基於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优化高认知负荷的资讯呈现方式,使听眾在接收简报內容后,能够获得更高品质的理解、记忆与联想,从而提升资讯的可吸收性与应用价值。1

        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指出,相比於单独使用文字或图像,將两者有意义地整合,能透过图文之间的相互参照连结(Referential Connection)强化认知,使讯息更容易被理解並增强记忆效果。9

        此外,英国心理学家 阿伦·巴德利(Alan 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Model of Working Memory)进一步阐述,每位听眾在理解资讯时,皆依赖两条主要的认知通道:

  1. 语言通道(Verbal Pathway):负责处理听到或读到的文字资讯。
  2. 图像通道(Visual Pathway):用来处理视觉图像资讯。

        在简报情境中,当听眾同时需要聆听讲者的解说並阅读投影片上的大量文字时,语言通道可能会超载,导致资讯处理效率下降。10然而,若能適当地以图像取代冗长文字,则能有效减轻认知负荷,帮助听眾更顺利地理解內容。换言之,透过整合听觉语言与视觉图像的双重通道,能够提升讯息传递的效率,促进学习与记忆效果。

        或许你会疑惑:文字本身也是透过视觉感知的,为何其影响力不如图像? 事实上,文字与数据本质上並非真正的视觉讯息,它们对於视觉感官而言更类似於象形符號,需要经过大脑的解码与理解,才能转化为有意义的讯息。因此,单纯的文字或数字较难立即触发紧迫性或情绪共鸣。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能够透过观察他人行为来学习与理解,进而產生同理与情绪共鸣。换言之,当我们透过视觉观察他人时,大脑会模擬对方的情绪与行动,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11

        举例来说,交通安全宣导海报若仅以警示文字表达危险性,可能无法有效激发情绪反应;然而,若海报呈现一名受害者女儿惊恐失措的表情,则能更直接地唤起观看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强化讯息的影响力。这说明了具象化视觉资讯在传递讯息时的关键作用。

        从视觉刺激对直觉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看,不同类型的视觉呈现方式,其学习效果存在明显的层级差异。12依据影响力大小,效果最佳至最弱的顺序如下:

  1. 动態的立体实物:例如简报者的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实际物品的动態展示,能最直接地吸引注意力並促进理解。
  2. 静態的立体实物:如道具、模型等,虽无动態变化,但仍能提供更具象的学习体验。
  3. 动態的平面媒体:如影片或包含动態效果的 PPT,能够在视觉与內容呈现之间建立更直观的连结。
  4. 静態的平面媒体:例如典型的投影片,其讯息传递效果最弱,因为缺乏动態元素与互动性。

        因此,为了提升简报的学习成效与讯息传递效率,应灵活运用多媒体学习原则与双重编码理论。透过这些理论指引,简报者可设计出一种既能优化內在负荷,又能减少外在负荷的內容呈现模式,进而更高效地达成简报目標。

参考文献 (Reference)

  1. Sweller, J. (2005).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for multimedia learning.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3(2), 19-30.
  2. Garner, J. K., Alley, M., Gaudelli, A. F., & Zappe, S. E. (2009). Common use of powerpoint versus the assertion–evidence structure.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56(4), 331-345.
  3. Mayer, R. E., & Fiorella, L. (2014). 12 principles for reducing extraneous processing in multimedia learning: Coherence, signaling, redundancy, spatial contiguity, and temporal contiguity principles. In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Vol. 279).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Harp, S. F., & Mayer, R. E. (1997).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from scientific text and illustrations: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motional interest and cognitive interes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1), 92.
  5. Chandler, P., & Sweller, J. (1991).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4), 293-332.
  6. Schnotz, W., & Bannert, M. (2003). Construction and interference in learning from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3(2), 141-156.
  7. Paas, F., Renkl, A., & Sweller, J. (2004). Cognitive load theory: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structures and cognitive architecture. Instructional science, 32(1/2), 1-8.
  8. Mayer, R. E., & Anderson, R. B. (1991). Animations need narrations: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a dual-coding hypothe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4), 484.
  9. Paivio, A.(1990).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Baddeley, A.(2003). Working memory: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4(10), 829-839.
  11. Di Pellegrino, G., Fadiga, L., Fogassi, L., Gallese, V., & Rizzolatti, G. (1992). Understanding motor events: a neurophysiological study.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91, 176-180.
  12. Langton, S. R., Law, A. S., Burton, A. M., & Schweinberger, S. R. (2008). Attention capture by faces. Cognition107(1), 330-342.

减轻认知负荷:提升多媒体简报效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