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rry
- 沒有評論
在探討溝通技巧時,「同理心」常被認為是理解他人情感的重要方法。然而,它是否真的能準確捕捉他人的思想與感受?
以我的一位女同學為例,她曾抱怨大姑對她與丈夫關係的負面影響。懷孕初期,她每天感到非常難過,婆婆的菜讓她反胃,丈夫因此經常外出買她喜歡的食物,並承擔更多家務。然而,大姑卻在家人面前評論:「沒那麼難過吧,我也生過小孩,我知道的呀。」暗示她裝病。甚至她的丈夫偶爾也附和說:「是啊,我姐姐生小孩時也不會這樣。」雖然沒有惡意,但她仍感到非常受傷。
這位大姑的言論是否缺乏同理心?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她以自己懷孕的經歷來看待這件事,認為她的理解是合理的。然而,這揭示了一個重要問題:當我們試圖以自身經驗去理解他人時,可能會因經驗的不同而導致誤解。這種基於自身經驗的「同理心」往往是不完整的,難以真正全面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當被要求從敘利亞難民的角度思考時,部分人會改變對難民的看法,但這種方法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1三位心理學家通過25項實驗揭示了一種常見的認知偏誤:單純「採取觀點」(taking perspective),即站在別人立場思考,往往會導致誤解。真正的理解需要「獲取觀點」(getting perspective),即透過積極收集他人的背景、情感和經驗來深入理解。2
「獲取觀點」是一種更主動的過程,涉及外部資訊的收集與觀察,要求個體基於他人真實的立場和經驗去理解對方。而「採取觀點」則偏重於內省與想像,通常不涉及對他人情境的深入瞭解,容易因自身的知識、經驗與假設影響,導致與真實情況不符的誤解。研究強調,缺乏對他人實際情境的了解容易引發「觀點錯誤」。
要真正理解他人,需要傾聽他們的聲音,觀察他們的行為,基於他們的真實經歷來思考。這需要我們從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轉變為更包容、開放的態度。這種深層次的溝通能力對促進人際關係至關重要。
因此,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不能僅依靠自己的經驗與觀點,而是應該積極尋求真正了解對方的機會。這包括與對方直接溝通、提問以及收集具體資訊,這些是建立深入理解的基礎。
總之,要真正理解他人,我們必須超越自身的視角和經驗,通過直接互動和深入了解來形成深層次的認識。這不僅能減少誤解與衝突,還能提升人際溝通的質量,對於增進個人關係、促進職場合作以及拓展社會交往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Reference)
- Adida, C. L., Lo, A., & Platas, M. R. (2018). Perspective taking can promote short-term inclusionary behavior toward Syrian refuge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38), 9521-9526.
- Eyal, T., Steffel, M., & Epley, N. (2018). Perspective mistaking: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 the mind of another requires getting perspective, not tak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4(4),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