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詛咒

我們常常有這種經驗,台上的演講者滔滔不絕、口沫橫飛地發表他的觀點,然而坐在台下的我們卻一臉茫然,無法理解他在講什麼。演講者常常忘記的是在他專業領域裡認為理所當然的常識,對一般人而言卻是艱深難懂的知識。這種情況就好像越專業的人越容易受到他自己知識的詛咒。

知識詛咒可被理解為專家對其領域過於熟悉,甚至以直覺方式反應,使其難以理解外行人的處境,因而過度自信地以為他人理解溝通對方擁有理解自己傳達訊息所需的基本背景知識、術語,或忽略某些步驟的細節。

知識的詛咒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認知偏誤,不論是在教育領域或是職場上。 因為有這種認知偏誤的存在,造成了人際溝通的障礙。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伊麗莎白‧紐頓(Elizabeth Newton)在1990年做了一個簡單的擊節實驗。1他將受測者分為擊節者(tapper)和聆聽者(listener)。擊節者拿到一張25首常見歌曲的歌單,包括「生日快樂」、「美國國歌」等,每位擊節者選出一首歌,然後在桌上把歌的節奏敲給聆聽者聽;聆聽者必須根據敲出的節奏猜出正確的歌名。在敲擊之前,紐頓要求擊節者預測聆聽者猜對的成功率是50%。然而,這個實驗總共敲擊了120首歌,結果聆聽者只猜出其中3首,成功率只有2.5%,僅僅是擊節者預測聆聽者猜出歌名成功率的5%。當擊節者敲擊歌的節奏時,因為他已知是在敲哪一首歌曲,因此心中會伴隨著那首歌的旋律,也就是在他腦子裡聽得到那首歌。可是聆聽者聽到的只像是某種奇怪、類似「摩斯通訊密碼」的節拍,很難從單純的節拍中去推想出歌曲的旋律。擊節者很訝異,為何聆聽者要猜出歌曲會是那麼難。

這情況像極了許多簡報者很訝異於為什麼聽眾聽不懂他在講什麼。問題的癥結點就在於一旦我們得到了某個知識,就會使我們無法想像「缺乏」這個知識的情況。例如熟悉了生日快樂歌曲的旋律,就很難想像「不知道生日快樂歌曲的旋律」是怎樣的一個情形。這就像知識對我們下的詛咒,我們很難跟聽眾分享我們的知識,因為我們無法為聽眾去重建我們「已經熟悉的某件事情」之前那個不熟悉時的心理狀態。2當簡報者口沫橫飛地闡述他的觀點時,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腦袋裡是播放著一首聽眾們聽不見的旋律。

知識的詛咒就活生生地發生在求學的記憶裡。我們最喜歡的老師,往往不是那些學問最淵博的老師,而是那些最能破除知識詛咒而生動地表達課文內容的老師。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人少了一分生動表達的能力會抹殺他九分的實力。所以,當建構好一個聚焦於聽眾所關心的議題的論述後,必須還能將這些論述生動地表達出來。

因此,我們在演講或簡報時必須試著用一些強化感受的因素融入我們的論述中,也就是學習生動話的技巧,讓論述有畫面、添背景、能對比、可聯想,防止落入知識的詛咒而不自知。

參考文獻 (Reference)

  1. Newton, L. (1990). Overconfidenc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ntent: Heard and unheard melod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2. Camerer, C., Loewenstein, G., & Weber, M. (1989). The curse of knowledge in economic setting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5), 1232-1254.

知識的詛咒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