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rry
- 沒有評論
(閱讀時間約8分鐘)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節能減排、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碳足跡盤查……等等有關環境保護的詞語,最近都躍升為網路熱搜的關鍵字(keyword)。就在當下,政府為了能源及環保政策搞得與民眾用公投對決、中小企業對於碳足跡盤查不知所措,而升斗小民甚至不知道世界正在產生巨大的轉變。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農業災害、糧食短缺、物種滅絕……等等層出不窮的棘手問題一步步進逼著人類社會,讓人類不得不去面對全球暖化帶來的威脅。
攝影師:Chris LeBoutillier,連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screenshot-929382/
隨著歐盟通過2026年要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法案(CBAM,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Apple通知所有供應鏈到2030年必須達成碳中和,國際大廠也陸續跟進。種種變化都在告訴我們,對抗全球暖化,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了。
最近,各大學以及民間團體紛紛舉辦了ESG相關的研討會,希望能為對抗全球暖化提出一些可行的因應對策,例如,要求政府檢討國家的能源政策、讓金融界做為企業的領頭羊,企業要儘速導入ESG、以及呼籲投入創新綠色科技研發……等等。這些對策大多是使用控制式的管制政策(像是收取碳費、碳稅),或是著眼於科技創新的手段(像是碳捕捉技術)。這些固然是必要、而且重要的對策,但顯然一個有用而且簡單的工具──社會科學,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
節能減碳要奏效,需善用人類渴望「社會認同」的心理
從目前人類對抗全球暖化重要的因應策略中,從心理層面試圖去改變民眾和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做法很少看到,有的話,也多停留在宣傳及勸導的層面,而缺少更積極的手段。這或許是跟一般人普遍認為用改變民眾生活習慣或行為來因應迫在眉睫的問題,大多無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有關。然而,對抗全球暖化是一種必須持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努力才能看到效果的行動,因此,尋找如何引導民眾從行為的改變來對節能減排做出持久的貢獻,反而是成功的重要基本盤。
被譽為影響力教父的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退休後,被一家投入節能議題的軟體公司(OPOWER)聘為首席研究員,向電力公司提供如何讓用戶減少用電量的軟性策略。
席爾迪尼僅僅使用一個簡單的標語,就能讓用戶減少用電量。他的團隊製作了「為了環境」、「為了子孫後代」、「為了省錢」,以及「你的多數鄰居每天都在實行節能行動」等四種節能標語,在聖地牙哥郊區,以隨機方式,每家僅以一種節能標語貼在住戶的門把上。結果,據電力公司的統計數據發現,只有一種標語產生了用戶減少用電的效果。正如席爾迪尼所料,這個標語就是「你的多數鄰居每天都在實行節能行動」。
另一方面,席爾迪尼的團隊讓電力公司在每月寄送給用戶的帳單上,多提供兩個訊息,一個是當地社區的平均用電量,另外一個是該用戶的用電量超過或低於平均用電量的幅度。結果顯示,那些超過平均用電量的客戶後來的實際用電量都有明顯的降低。而那些低於平均用電量的客戶會在帳單上看到在用電量的旁邊有一個笑臉圖案,意思是:你辦到了,你的節能行為為社區帶來福祉。
席爾迪尼採用的辦法,即是涉及社會科學的「社會認同」效應。事實上,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可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事例實在太多了。如果能好好加以利用,不需要花費太多成本,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你想買電動車,停車場卻沒有充電樁……
事實上,社會心理學可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事例實在太多了。以下再舉一個例子。
目前,全世界的國家都在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來減少碳排放量,但解決購買電動車衍生出來的充電問題,仍是阻礙電動車普遍化的一個關卡,因而讓民眾購買電動車時猶豫不決。
例如,我住在一個屋齡超過20年的舊社區,由於舊型社區的地下停車場以前沒有考慮過為電動車預留供電端的管線。因此,如果有住戶買了電動車,就得自行在其停車位上裝設充電樁,每一位住戶買一輛電動車就得自行拉一條獨立管線,不但造成停車場走線混亂的管理問題,也衍生出住戶對用電安全的疑慮。
我的一位鄰居想改換一輛電動車,因此,他向社區管理委員會建議,由管理委員會統一請專家做整體性評估規劃,為每一個停車位預留充電樁的供電容量與預埋管線,這不但可以解決將來用戶的需求,也可降低用電安全的疑慮。然而,這項提議所需要的花費對財務拮据的管理委員會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且目前有電動車的住戶也不多,因此,管理委員會的保守的心態讓這個提案一直被擱置。
我向這位鄰居建議,去附近的房屋仲介公司詢問,我們周圍有多少社區已經完成每個停車位預留充電樁的設施。鄰居去調查的結果發現,有不少的社區已經在著手改善中。鄰居將這個訊息提供給管理委員會,結果,管理委員會真的動起來了。前幾天我就接到管理委員會的住戶意見調查,在調查表中,管理委員會以「用電安全、房價增值」為主要訴求,列出附近哪些社區已經完成了設置充電樁的規劃設計,甚至已經施工完成的資訊,並貼出某個公布出全台對於安裝充電樁問題的「不友善社區」的網站連結。為了讓社區充電樁管理不致陷入混亂,並避免社區被貼上「不友善社區」的污名而影響房價,希望住戶能支持通過這筆預算。這也是「社會認同」產生的效果。
創造社會情境推力,就可以毫不費力影響人們行為
此外,社會科學家也告訴我們,人類的直覺是很容易被引導的。因為人類很懶得用理性思考系統去分析事情,因此,常常用捷思法(heuristics)或是經驗法則這種偷懶的捷徑來產生判斷、決策或行為。例如,有研究發現,只要在地面上畫一條通往樓梯的紅線,就會有70%的民眾選擇爬樓梯上樓而非電梯;在人行道上畫上綠色腳印來指引路人垃圾桶的方向,就能減少46%亂丟垃圾的行為。所以,只要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導到某個方向,就能輕易地改變人們的行為。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就指出,絕對不要低估人類理性思考系統這種惰性的力量,而這個力量是可以被運用的。不需要強迫或硬性規定(讓人們仍保有選擇權),只要稍加引導,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影響人們的行為。塞勒將這種影響力稱為推力(nudge)。
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霍機場(Amsterdam Schiphol Airport)的男廁設計。由於很多男性旅客通常在小便時不太在意小便是否完全瞄準在小便池中,因此,將男廁環境弄得一團糟。當時擔任史基霍機場藝術委員會主席的Aad Kieboom很聰明地在小便池中刻上一隻蒼蠅,當旅客看到一隻討厭的標的物,便不知不覺地集中精神用自己的小便來射擊這隻蒼蠅。結果可想而知,瞄準效果奇佳,這種不具強制力的小小的推力設計,讓小便外溢的情形減少了80%。
事實上,大多數的民眾也都想為對抗全球暖化盡一己之力。然而,一般民眾對於節能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是能源「看不見」,導致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反應。因此,當他們在大量消耗能源的時候也不自知。就像我在豆漿店吃一塊燒餅,因為不知道熱量有多高,因此,吃兩、三塊也沒有罪惡感。但一塊有包裝袋的鳳梨酥會清楚標示一塊鳳梨酥的熱量大約230卡,這讓想要減重的我就連吃一塊鳳梨酥都會有所忌憚。因此,引導民眾「看見」能源消耗,將民眾生活中各種能耗數據清楚揭露。像是讓電價資訊更透明,真實反映電價,產生節能誘因的推力;規定產品必須標示碳足跡,讓民眾的注意力有了關注點,那麼,民眾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其消費的習慣或行為的改變,最終都能為節能減排做出貢獻。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想有效地對抗全球暖化,勢必要想辦法改變民眾對於身為其社區、企業、社會乃至於地球村一份子的種種責任的想法。而要改變民眾的想法,與其用硬性規定迫使每個人都變成環保人士,不如善用社會科學的啟示來創造一個社會情境的推力,就像Aad Kieboom在史基霍機場的男廁所做的小小推力一樣。而社會科學針對人類行為研究得到的許多理論,像啟動效應(引發正面或負面的聯想)、預設選項、承諾、錨定、稟賦效應、沈沒成本效應……等等,都可以融入對抗全球暖化的策略中,產生引導民眾想法或行為改變的推力。
我們只要稍加留意,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有社會科學可做出貢獻的地方。因此,在思考對抗全球暖化的策略時,別忘了「社會科學」絕對有辦法。
(本文於2021年12月21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 網頁連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1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