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策略構思圖創作簡報範例

簡報案例:未來教育改革方向與建議

教育改革是每個國家永遠無法停止的腳步。隨著世代潮流趨勢的轉變,教育也必須跟得上時代。

台灣教育改革委員會邀請了研究社會心理學的李雅卉博士做一場針對未來教育改革建議的簡報。李博士是心理學博士,目前是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也曾擔任過科技部教育諮詢委員、大學教育評鑑委員。參加簡報的聽眾除了12位教育改革委員外,還有15位大學教授,以及10位家長代表。

李博士也是一位社會觀察家。她長期觀察到台灣的社會、經濟結構,導致教育體制偏重往學生智力發展的方向傾斜,一般家長也影響學生注重數理學科,而對於培養感性能力的美術、音樂學科,在升學的壓力下就先放在一邊了。

李博士對此憂心忡忡,因為她的研究發現未來職場的競爭力不再是比較誰的智力能力高,而是誰的感性能力強。因此她收集的許多相關資料,準備對教改會建議多關注學生感性能力的培養。

李博士準備的資料有兩大部分:「世界潮流趨勢」與「人類大腦的分工」。

在「世界潮流趨勢」這部分,在一些像台灣一般經濟富裕的國家裡,人們在物質需求獲得滿足後開始追求物質以外的滿足,產品不僅要具備功能,還要求美觀與情感的設計成份。這促使商家們在產品功能之外,也急於尋找、賦予商品意義。就像手錶,不僅滿足精確報時功能外,還要滿足視覺造型上的質感。

此外,新興國家像東南亞的印度、印尼、越南等,現在都能以比台灣或中國大陸更低廉的成本完成大量公式化的工作。因而台灣過去的專業知識工作者被迫必須學習無法外包海外的職業能力,例如如何整合世界各地的資源形成一條具競爭力的價值鏈。

最後,自動化潮流已開始像上個世代淘汰藍領階級一樣,衝擊這個世代的白領階級。AI(人工智能)在各個方面都有取代目前許多工作的趨勢,尤其是ChatGPT的出現造成許多職場人士的不安,深怕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日子已為時不遠。像是需要高度智力專業的醫生以及律師,現在利用AI、大數據,以及網路的連結,疾病診斷或法律諮詢都逐漸可以用機器人來完成。實體的商場、百貨公司也遭受網路購物的步步進逼,盛況不再。上述的工作者如果不再尋求轉型,將會是在競爭劣勢下逐漸被淘汰的族群。

從上述世界潮流趨勢來看,過去幾十年的世界屬於擁有特定心智能力的族群,像是電子科技人才、程式電腦工程師、醫師、律師、會計師等等所謂的知識工作者。然而,未來的世界將屬於心智迥異的另一族群,像是發明家、藝術家、設計師、說故事高手、看護者、諮商師、宏觀人士等等。

為了證明這一點,李博士進一步提出數字說明這個職場需求大趨勢:美國平面設計在過去的10年內成長10倍;美術人員是化學工程師人數的4倍;1970年以來,以寫作為業者新增30%;作曲家與演奏家增加50%,20年前美國只有22所大專院校成立創意寫作MFA(Master of Fine Arts)學位,現在有240所。英國分析師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估計到2025年,創意產業全球規模將從目前2.1兆美元增長到6.1兆美元左右,讓高感性行業晉身全球最大經濟動力之一。聯合國2013年發表的「創意經濟報告書」中更指出,無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視創意產業為新金源或翻身的絕佳機會,創意產業儼然成為全球發展的主力引擎!

因此,李博士希望教改會能考慮這些趨勢,教育體系必須能夠回應三個當今面對的問題: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的工作能力在富裕的社會是否還有需求?海外同樣的工作者是否比他們更便宜?他們的專長,電腦是否比他們更快?

只有能回答這三個問題,才有辦法為台灣的下一代設計出具有競爭力的教育方針。

其次,關於人類大腦的分工。李博士從文獻中看到1981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羅傑.史貝利(Roger W.Sprerry)博士的發現:人類的大腦具備兩種思維模式,這兩種思維模式是相互獨立的,分屬智力的左腦和感性的右腦。左腦負責順序推理,擅長分析和文字處理;而右腦負責整體推理、模式識別及領會各種情緒和非語言類表達。左腦專注單一解答,右腦關照整體型態;左腦擅長文字;右腦專司情境;左腦重視分類,右腦注意關聯。左腦清楚每個細節,但只有右腦能掌握全局。

李博士綜合分析「世界潮流趨勢」與「人類大腦的分工」後認為,未來的世界,不再專屬於左向思考的知識工作者,而是必須同時仰賴大腦的左、右兩邊的全腦思考者。因此,未來的學生必須具備的重點能力包括:

  1. 不只會做出有功能的產品,還能賦予意義的設計

意義設計是難以外包或自動化的高感性能力,對企業來說,更逐漸代表競爭力。安娜.費雷利( Anna Ferrieri)說:「『好用的東西最美』這句話是錯的,事實是『美的東西最好用』」。也就是說好看的東西感覺上比較好用,因為美可以改變人的生活和思想。例如,如果人們只想要求照明的功能,那麼電燈泡已經非常的便宜,誰還想要去買蠟燭?然而在美國,蠟燭的市場規模每年高達24億美金。這顯然不是出於對照明的理性需求,而是來自於人對美感與心靈層面的渴望。

  1. 不只會專業知識,還有整合能力

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需要專業和專才,但隨著白領工作或被外包出去,或被軟體取代,與專業相反的才能也開始受到重視:也就是化零為整的整合能力。得過兩次艾美獎的音樂家,也是喜劇演員席得.西撒( Sid Caesar)說:「發明輪子的那傢伙是個笨蛋,發明其它三個輪子的人才是天才。」就像賈伯斯領導的蘋果團隊,他們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在整合世界上有創意的發明而變成一種新的發明。今日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綜合──綜觀大趨勢、跨越藩籬、結合獨立元素成為新好產品的能力。

  1. 不只講邏輯,還具同理心

邏輯思考是人類專屬能力之一。不過在一個資訊爆炸、分析工具日新月異的世界裡,光靠邏輯是不行的。

美國神話學家喬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教授說:現代人面對過量資訊,一味據理力爭是不夠的。總有人會找到相反例證來反駁你的說法。想要說服別人、灌輸資訊,甚至說服自己,都必須具備體會對方心態的能力。

就像對一位剛受到重大挫折而心灰意冷的朋友,你講道理、邏輯給他聽,還不如先陪他大哭一場來得窩心。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非裔名人之一的作家歐普拉.溫佛瑞(Oprah Gail Winfrey)說:「領導力就是同理心。有領導力的人能揣想他人感受,激起共鳴、激勵人心,並賦予他人生命意義。」

綜合上述觀點,李博士就其研究領域部分,提出未來的教育方針要包括三個面向:「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不只講邏輯,還能同理」。要達成這個目標,李博士也提出她的行動建議計畫。

李博士準備在教育委員會上提出上述行動建議計畫,希望這個計畫能被融入在五年後課綱改善的設計裡。

假設你是李博士,你將如何為上述資料創作一份30分鐘的簡報來說服教改會接受他的想法?

(本案例內人物及場景純屬虛構,但核心觀念與趨勢取材自Daniel H. Pink 寫的《A Whole New Mind》,中文書名為《未來在等待的人才》1,以及Bernie Trilling與Charles Fadel合寫的《21st Century Skills》,中文書名為《教育大未來》2。也推薦你看這兩本見解精闢的好書。

我們現在用策略構思圖(如下圖)來擬定你(李博士)的簡報策略。

首先,你要試著回答策略8問。

Q1:聽眾的目的是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雙方目的間有什關聯可以找出能滿足聽眾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的論述跟其他專家比起來有特點或優勢嗎?有哪些證據可以用來支持這個重要的論述?(關鍵議題)

關鍵議題是簡報的主要論述,任務是降低你提出的解決方案能否解決聽眾的問題(聽眾的目的)的不確定感,進而達成你簡報的目的。

聽眾需要一套論述完整、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而這正是你的研究主題,從世界的潮流趨勢來檢討目前教育體系的不足,並提出改革方案及支持的論述,如果能說服聽眾接受你的方案,那麼你的研究就會對下一代的教育具有非常大的貢獻。

你的教育改革方案──「培養全腦思考的教育改革解決方案」有三大重點:「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不只講邏輯,還能同理」,這就是你的關鍵議題的三個重要論述,也就是培養全腦思考的教育改革解決方案。因此你必須針對這三個重要論述提出支持證據,讓聽眾們相信這樣做是對的,而且要告訴他們要如何做。

Q2. 聽眾對解決方案的執行會有什麼疑慮,或是解決方案執行了可能產生什麼副作用?你能提出讓他們心安的答案嗎?(澄清疑慮)

教育改革方案看起來是能改善目前教育偏重左腦思考的問題。然而,這牽涉到學生未來的競爭力,也涉及國家教育是為國家未來培養人才。這樣的改變,是否符合實際職場的需求?因此你必須提出目前全世界教育及職場的潮流趨勢的確是往需要具備感性能力傾斜的證據。

Q3. 解決方案是要解決什麼關鍵問題?造成關鍵問題的背景及原因是什麼?你如何讓聽眾覺得解決這個關鍵問題對他很重要?(問題影響)

為什麼會有關鍵議題?因為它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現今教育體系偏重智能而忽略感性,無法培養學生成為全腦思考者。那麼,聽眾為什麼會覺得培養全腦思考的學生很重要呢?你就得想辦法去設計一些外在環境因子,來促發聽眾對關鍵問題的重視。為什麼許多產品不僅需要具有功能還需要有設計的美感、為什麼產業將一些比較簡單的工作外包到較低收入的國家、為什麼自動化的浪潮取代了許多人力?這關乎未來的就業市場,也關乎國家的競爭力,也都跟學生是否具備全腦思考有密切的關係,身為教改委員的聽眾豈可等閒視之。這就是為聽眾建立一個思考框架,讓他們覺得問題嚴重了,因此會急於尋求解決方案,也就會正面看待簡報的論述。

那麼框架要如何建立?想想看你有什麼資源可以觸發一些聽眾的心智模型?你有國外權威機構的數據,這就可以用來觸發聽眾的「權威效應」;你有許多國外知名教育機構都轉向重視全腦教育的證據,這就可以用來觸發聽眾的「從眾效應」;你知道這股全腦教育浪潮已經席捲全世界,危機已經顯現,時間不站在我們這一邊,這就可以用來觸發聽眾的「稀缺效應」。這些用來觸發聽眾的心理環境,會讓原來平靜的背景(現今教育措施)產生衝突,因而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從故事的角度來看,這單元就是要引導聽眾從「常態」進入「非常態」,並找出「問題」的癥結──現今教育體系偏重智能而忽略感性。

Q4. 你的解決方案與舊有的方案有什麼差別?它是否解決了關鍵問題?關鍵問題解決後,你能帶聽眾看到什麼願景?(呼應導言)

  1. 經過了關鍵議題及澄清疑慮兩個單元大量的訊息之後,聽眾需要時間才能消化這些訊息,更別說要總結出重點來,這需要耗費大量的心智資源,這是聽眾大腦裡的騎象人不喜歡做的事。因此,你必須體貼聽眾,替他們做總結的工作,讓他們在導言看到的問題被解決了,並為你下一個單元的行動建議鋪好路,這就是認知流暢度。你提出的教育改革三大方針與過去的教育走向有什麼差別,這必須要讓聽眾知道。因此在這裡要做一個對比,然後一一總結你的方案解決了過去的什麼問題──「不只有功能,還能賦予意義」、「不只會專業,還有整合能力」、「不只講邏輯,還有同理心」,這個議題就是在談如何解決過去偏向左腦思考的問題。那麼這些問題解決之後呢?你要告訴聽眾:「改革一定會將我們的下一代帶到另一種場景,那會是什麼樣貌?那是讓我們的下一代具有連AI都取代不了的能力,就是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唯有如此,我們才不辜負我們的使命。」這就是一個美好的願景。

Q5. 你有什麼終極、長遠的目的?這個目的需要透過什麼行動來實現?聽眾有這樣的能力或資源來執行這個行動嗎?聽眾有這個內、外在動機嗎?這個行動對聽眾而言有急迫性嗎?聽眾如願意執行,會有什麼阻礙?有什麼困難性?執行的代價及風險對聽眾而言是否可以輕易承受?綜和上述問題的答案,有需要將目的分階段完成嗎?如果有,那麼你此次的行動建議會是什麼?(行動建議)

你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讓教改會接受並推行你的解決方案;而聽眾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你的簡報獲取專業的意見,做為教育改革的參考,最好是有一個可以具體執行、得到家長與輿論支持的辦法。因此你必須將簡報目的轉化為一個行動計畫。你長遠的目的當然是希望教改委員們接受建議,將你的課綱構想置入在五年後課綱改革的設計裡。然而這個目的會不會讓教改委員承受沈甸甸的壓力?當然會,因為貿然全面施行,萬一學生家長或是輿論不支持,甚至效果不如預期該怎麼辦?所以讓教改委員較容易踏出第一步的辦法,就是找出委員們能夠承受的代價,並移除家長的疑慮與輿論的阻礙。因此一個微型的三年試點計畫可能是更好的選項,這就是此次簡報的目的──同意三年的微型試點計劃。這也是企業在發展新產品時常用一種心智模型──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做為可行性的實驗,並透過回饋來修正計畫。

Q6. 你能給一個聽眾「為什麼」要來聽簡報的理由嗎?你要用怎樣的開場白來清楚呈現這個「為什麼」?(開場白)

這個問題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任務就是讓聽眾知道為什麼這個簡報對他們很重要。現今的教育一直強調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無疑是推動時代的巨輪,人們身邊都被高科技產品所圍繞。然而為什麼照明燈具越來越進步的現代,蠟燭產值卻不斷地攀高?一個就像平常日升月落的日子,加上一個耶誕節、情人節的名稱,當天的爆發式消費額卻年年創新高?這個趨勢成拋物線增長,扛起教育未來人才重責大任的教改委員可以忽視這股力量嗎?

Q7. 你能列出三個與主題相關的資歷嗎?在這些資歷中曾發生過什麼與主題有關聯,而且能讓聽眾對你產生好感與信任的故事?(自我介紹)

回答這問題一樣是在為聽眾建立一個思考框架,讓聽眾可以因人採言,也就是修辭三角的人格訴求,讓聽眾對你產生好感與信任。你是社會心理學教授、社會觀察家,而且還擔任過與教育相關政府部門的委員,這些經歷都會讓你在聽眾面前具有專業的形象,也一定有些相關的故事可以跟聽眾分享。這些訊息能讓你觸發聽眾的「月暈效應」、「喜好效應」、「權威效應」,甚至你也可以告訴聽眾一個你們之間的共同願望,將「我」替換成「我們」,觸發「群體效應」,例如告訴聽眾:「『我們』都肩負著培養國家未來人才的重責大任」。

Q8. P5到P8每一單元的內容如何用幾個字歸納總結?(議程大綱)

回答這個問題是要為簡報流程設定一個議程,並做成一張議程投影片,讓聽眾知道這次簡報會經歷哪些過程。議程大綱放在P4,所以當然就是寫出後面P5到P8單元的概要。P5是關鍵議題,講的是教育改革三大方針,因此,該單元就寫「教育改革三方針」。P6是澄清疑慮,講的是目前國際上的潮流趨勢,因此,該單元就寫「未來職場大趨勢」。P7是呼應導言,講的是如果實行教育改革三方針,就可以培育出未來需要的人才,因此,該單元就寫「未來等待的人才」。最後P8行動建議,講的是微型試點計劃,它是為邁向全腦教育的第一步,因此,該單元就寫「全腦教育第一步」。議程大綱就完成了。

根據「策略8問」的回答,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將我們的想法與策略寫在簡報策略構思圖上,就會變成下圖的樣子。

完整的簡報策略構思圖,接著你就可以開始思考如何將內容做更詳細的鋪陳、生動化,並落實在一張張的投影片上。

參考文獻 (Reference)

  1. Pink, D.(2020)。未來在等待的人才:知識不再是力量, 感性才是力量。 今後全世界渴望的人才,需要六種感性能力(查修傑譯)。大塊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年)
  2. Trilling, B. & Fadel, C.(2011)。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劉曉樺譯)。如果出版。(原著出版於2009年)

利用策略構思圖創作簡報範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