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為上」及「心態上」克服恐懼的例子

以下我們再看幾個克服恐懼的例子:

用行為來改善恐懼

  • 對簡報內容不熟悉

對內容不熟悉可能是我們在製作簡報內容時,沒有將它變成一個有邏輯的架構,在上台前又沒花時間做演練,上台自然就會因為對內容的熟稔度沒有信心而產生恐懼。這個問題只要加強簡報的邏輯性,讓簡報內容有一個故事情節,提高上台時對內容節奏的掌控度,並且用心去做事前演練,熟練不易表達的內容,便可降低未知的情境,因而消除「擔心對內容不熟悉」的恐懼。

  • 聽眾交頭接耳的狀況

穩定聽眾的情緒,讓他們準備好聆聽簡報,這也是簡報者的工作。如果許多聽眾情緒還沒準備好,就必須設法聚攏他們的注意力到在我們身上。我常用的方式就是拋出一個聽眾會感到好奇的問題,例如我在培訓課開始的時候常會問學員:「知道今天公司發了什麼禮物給你們嗎?」聽到這句話,大部分的人就都安靜下來了。這時我會說:「這兩天除了正常的工資之外,公司送你寶貴的禮物就是一個會一輩子跟著你的競爭力,也就是我們這兩天要談的簡報能力。大家不要客氣,儘管來拿吧!」

  • 擔心設備出狀況

沒有人會一上台就開始擔心設備會出狀況的,大家擔心的應該是萬一設備出狀況後該如何處置吧。

在目前簡報的場合中經常使用到的設備如投影機、電腦、遙控翻頁器、網路等設備會出現故障的機會不是沒有,但機率不大。如果能有備用的設備當然最好,像是電腦、移動儲存設備以及遙控翻頁器都已經非常的普及,很容易借得到。電腦故障的問題,我們只要準備一個移動儲存裝置把我們簡報的內容預先複製好,再借一台電腦問題就解決了。至於投影機,我們要擔心的是當投影機故障的時候,要用什麼方式繼續講下去。預先準備好大張的白報紙或白板,都是退而求其次的解決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如果簡報有故事情節的邏輯架構將會多麼好用。

 

用心態來改善恐懼

  • 不習慣站在眾人面前說話

但凡普通人都會因不習慣於站在眾人面前而產生恐懼。然而平心靜氣想想,固然這個「不習慣」是個目前不可改變的事實,但不也同時存在著另一個可以改變的事實嗎?那就是我們可以讓「不習慣」變成「習慣」。

習慣必須經過經驗的累積,這是個結構層次的問題。沒有人生下來就習慣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如習慣於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新的工作流程、新的朋友圈子。習慣是因為看多了、做多了、熟悉了。但要從平凡走到出色,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為何這世上出色的人比較少,平凡的人比較多?因為平凡的人不願意面對不習慣,經常躲避經驗累積的機會,久而久之,當出色的人已經將「不習慣」變成了「習慣」,平凡的人還是一樣處在「不習慣」的階段。

所以我們是否要這麼想:「站在眾人面前很不習慣,因此簡報是一件令人很不舒服的事。」讓不習慣繼續困擾著我們,還是想著:「當大多數的人都讓不習慣繼續困擾著他們時,我若讓自己能習慣於站在聽眾面前說話,是不是更有機會讓自己變成一個相對出色的簡報者。」此時,「常想一二」就能發揮它的能量了,我們就會從消極的被「不習慣」所困擾轉而積極地走出「不習慣」的陰霾。

要讓自己變得習慣也有一些方法。我們可以先踏出不是讓我們感覺那麼害怕的一小步,先從比較容易適應的方式做起。假如你害怕在眾人面前做簡報,不妨就先在幾個熟悉的人面前試講。此外你也可以在別人發表簡報或是平常會議的時候先從舉手發問開始,讓自己先習慣於在眾人面前講話。

我們愈是面對它就會愈習慣它,愈習慣它就會愈有信心,愈不怕它,愈能站在更多人面前做簡報。

  • 聽眾睡著了

當看到有聽眾睡著了,我們就會開始擔心是不是講得不好。

我們做簡報時是否都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了?許多人會因為在簡報時有那麼一、兩個人沒有認真聽講或是在睡覺,就開始擔心是不是自己的簡報不夠吸引人,內心就開始指責自己簡報不夠精彩,恐懼之情油然而生。

每當我上台的時候,我都會給自己一個衡量效果好壞的標準:7比3,也就是10個人當中有7個人認真聽講,我就會對這場簡報的效果感到滿意。而另外3個人沒興趣或是睡著了一般我不會太在意,除非他們是關鍵聽眾。想想看,有7個人認真聽我講,而只有3個人不用心或是在睡覺,你覺得我的效果不好嗎?7比3,這是個絕對多數。

而那3個人是不是就真的認為我講不好?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其實不然。這3人當中,有人可能是因為昨天晚上工作得太晚了,早上來聽簡報時就精神不濟;有人則是被主管指派來聽簡報或是來捧個人場的,對這話題原本就沒有興趣;有人是因為午餐吃得太多,血液全部集中到胃部去了,所以昏昏欲睡。所以我常說這3個人是「成份不良份子」。人們煩惱的來源是「在意別人的事」、「去管上帝的事」、而「忘記了自己的事」。成份不良份子是「別人」和「上帝」的事,集中精神把這場簡報做好,才是「自己」的事。

我用7比3來做標準,你也可以訂定一個自己的標準,但不要忘了無論是誰做簡報,「成分不良份子」一直都在。

  • 怕無法回答聽眾的問題

人非聖賢,無法窮通萬事萬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此承認自己知識的有限性,理應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絕對不要為了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而編造答案,萬一聽眾當中有一個知道答案的人,而恰巧我們編造的答案又跟他的答案不同時就尷尬了。所以當遇到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最好的策略就是「誠實」以對。有禮貌地對發問者說:「謝謝您的這個好問題,它讓我看到了我的盲點,我也正好趁這個機會學習。很抱歉我現在還不夠資格給您答案,不過我相信我的團隊能回答您的問題,您是否留下聯絡方式,我保證在兩天之內回覆您,可以嗎?」我使用這種回答的方式將近30年了,幸運的,我還沒因此而被發問者刁難過。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處理方式,就是詢問在場的其他聽眾是否能回答這個問題,不但可以創造機會讓聽眾參與,也能彌補我們的盲點。

從「行為上」及「心態上」克服恐懼的例子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