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rry
- 沒有評論
我們經常被建議在演講或簡報中學會「講故事」,但什麼是故事?故事與敘事之間有什麼差別?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 Bruner)的說法,故事是一系列事件或情節的線性敘述,通常按時間順序發生,具有明確的開端、過程和結尾,並以有意識的人物或其他生物作為主角。故事展現了角色如何應對並解決困難或挑戰。
相比之下,敘事的範疇更廣,涵蓋了口述、書面、視覺、音頻等多種形式與媒介。它不僅包括故事,還包含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對過去事件的描述以及對個人經驗的分享等。因此,敘事是一個更加抽象且多樣化的概念,涵蓋了比故事更多的表達形式與內容。1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賓·菲武什(Robyn Fivush)的觀點,故事通常可以視為敘事的一個子集,是敘事的一種特定表現形式。簡而言之,故事與敘事緊密相連:故事是特定的事件或情節,而敘事則是將故事透過某種形式呈現的過程。2
故事或敘事的核心特徵在於,能夠對生活經驗或事件進行清晰的結構安排,包括明確的開頭、中段和結尾,從而使這些經驗或事件具有情節性。而「情節化」(或稱情節賦予)則是賦予生活經驗或事件故事性的關鍵,將原本零散的經歷整合為有意義的敘述。
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薩默斯(Margaret R. Somers)及其同事的研究指出,情節化將經驗或事件以一幕(episode)接一幕的方式連續鋪陳,使原本獨立的事件變得具有意義,並將故事的各個部分串聯成一個具有內在意義的整體。
故事的概念不把將經驗或事件視為孤立的現象,而是將其放置於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中來理解,才能找到它們的意義。故事強調探索事件之間關係的重要性,通過將事件相互關聯,揭示它們的意義。3換句話說,故事是一系列有因果關係的情節,且深深植根於時間與空間之中。
例如,在今天的早會上經理臉色沈重,這個狀態的描述具有什麼意義嗎?他能預測經理接下來會有什麼行為產生嗎?如果我們沒有將這個現象與其它時空上的事件連結,便很難建構出這個現象的意義。有可能今天早上太太跟他吵了一架而離家出走;也有可能現在會議上的議題讓他很不自在;也有可能下午與總經理的會議讓他憂心忡忡。知道了這個現象與其它事件的關聯,就能理解個別事件的意義。
事件意義取決於它的時間位置
人們的生命總是處於時間的流動之中,並且透過時間來體驗和詮釋自己的生活。美國社會學家勞雷爾·理查德森(Laurel Richardson)提出了精闢的見解,她指出,雖然現代社會中鐘錶和日曆等精確的時間工具具有重要作用,但人們對時間的體驗並不僅限於秒、分、小時、日、月或年這些精確的單位。
故事是一種獨特的方式,它展現了人類如何處於「現在」,同時體驗著「過去」並想像著「未來」。這種對時間的特殊詮釋,讓故事成為人類獨特的時間感受的表達形式。4
法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保羅·利科(Paul Ricoeur)指出,在故事的構成要素中,「情節」與敘事性時間意涵有最密切的關聯。故事與時間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只有透過敘事的形式,人類對時間的特性才能完全展現。
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人們進行著心靈層面的反思與意識活動,這些活動深刻影響我們對客觀現實的感受方式。在這樣的經驗中,主觀感受與客觀存在的界線漸漸模糊甚至消失。換言之,當一個人說故事時,他表達的不僅是外在的事件,也是內在的轉變與成長。5
利科將「情節」定義為任何故事中能統攝一系列事件並使其具有可理解性的整體。故事的意義生成方式在於將各種經驗與事件組織成特定情節,使它們成為其他經驗或事件的原因或結果,從而融入一個更廣大的關係整體中。這意味著,故事中事件的意義取決於它在整體時間框架中的位置與功能。故事通過回答「某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來顯示該事件如何促成故事的發展與結局。
人類無可避免地生活在時間的推移中,並以「處於現在、意識到過去與未來」的方式體驗時間。將看似無關的過往事件串聯在一起,即是形成一個嶄新的自我故事情節的過程,對這些事件的關係產生新的整體理解。隨著這些經驗和事件賦予新的意義,人們便能開拓全新的視野,從而對人生產生不同的觀點與態度。
英國文學理論家馬丁·麥奎蘭(Martin McQuillan)更斷言,如果人們仍然通過回憶過去、體驗現在和期待未來的方式來感知時間,那麼故事將會一直存在。6
用別人的故事建構自己的故事
瑞典政治學家艾瑞克·林馬(Erik Ringmar)認為,情節是故事的核心組成部分,它為故事提供了方向,使各部分緊密聯繫,從而讓講述者與聽眾感受到故事的完整性與一致性。
情節之所以能讓故事保持重點與目標,是因為它內含問題意識、緊張與衝突,而這些衝突需要透過角色採取行動來解決。對於聆聽故事的人而言,他們在過程中會對自己有新的認識,理解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可能成為的人;同時,他們也會想像自己將來可能處於哪些情境,並在這些特殊環境下可能會採取何種行動。情節因此不僅連結故事中的事件,也促進了講述者與聽眾的深層互動與反思。7
透過故事,人們能重新思考過去、重塑關於自身的敘事,並獲得對人生全新的觀點。在探索自我存在與實現問題的過程中,故事也可能帶來新的答案,幫助人們建立新的認同、重新認識自身利益,並制定行動計劃。
一個人的社會身份往往不會直接指引其認識相關利益或觸發行動;相反,人們需要將自己的社會身份放置於一個故事脈絡中,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這一身份所涉及的利益。通過這樣的脈絡化敘述,人們能激發內在的關注,從而推動相應的行動與選擇。8
加拿大社會學家路易斯·辛克曼(Lewis Hinchman)認為,故事不僅是對現實的反映,還包括對現實進行選擇、重組和簡化的過程,以建構整體的意義與認同。9這與思考框架(詳見第三章)對聽眾建構意義的過程密切相關。
我們可以利用聽眾已有的心智模型,並通過設計心理環境,為聽眾重塑一個思考框架。這樣可以讓聽眾從特定的視角來理解簡報內容,同時簡化其思考的複雜性。因此,為聽眾建立思考框架是賦予簡報故事情節的重要環節,從而使簡報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
參考文獻 (Reference)
- Bruner, J. S. (2009).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Fivush, R., & Haden, C. A. (Eds.). (2003).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rrative self: Development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Psychology Press.
- Somers, M. R., & Gibson, G. D. (1993). Reclaiming the epistemological other: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
- Richardson, L. (1990). Narrative and sociolog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19(1), 116-135.
- Ricoeur, P. (2014). Time and narrative, Volume 3(Vol. 3).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cQuillan, M. (2000). Introduction: Aporias of writing: Narrative and subjectivity. The narrative reader, 1-34.
- Ringmar, E. (2007). Identity, interest and action: 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Sweden’s intervention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東華書局。
- Hinchman, L., & Hinchman, S. K. (2011). Memory, identity, community: The idea of narrative in the huma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